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华现代茶艺的形成与发展*(2)

来源:中华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因此,我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即茶的药用时期、茶的餐菜时期、茶的祭祀时期、茶的饮料时期、茶的生活艺术时期。这五个时期是我整

因此,我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分为五个时期,即茶的药用时期、茶的餐菜时期、茶的祭祀时期、茶的饮料时期、茶的生活艺术时期。这五个时期是我整理的茶的发展历程,但是它不是一个取代一个,是同时存在的。

1 现代茶艺的形成经过

“茶艺”的形成有它的时代背景,20世纪70年代,台湾人民受到全世界掀起的“中国热”影响,对于传统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反省的过程中,认识到传统历史文化的优越性,其中较具民族文化亲切感的茶饮习俗,成为一群青年知识分子的关注事项。

那时候我刚大学毕业,当时大陆是文化大革命,台湾推崇文化复兴,掀起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潮。

大家研究发现茶是很简单的事,茶是传统文化的东西,但是怎么样复兴起来呢?70年代初,台湾没有品茗艺术,有“茶室”,茶室是日本人留下来的,是一种色情的场所,以前去茶室喝茶,都有女侍应生陪的。

在70年代,知识分子通过反省,开始开设茶艺馆。那时候是一种理想,几个大学生为了复兴传统文化,大家凑钱开茶艺馆。知道不会赚钱,但是觉得我们有复兴文化的使命,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心态,茶艺馆在台湾是这样形成的。

1977年出现了“茶艺”这个词,重要推手是娄子匡先生。娄子匡先生是谁你们可能不清楚,他与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钟敬文先生,大概是在20世纪30年代,还有与顾颉刚先生等人在杭州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

娄子匡先生是文化大学观光系的教授,蔡荣章先生跟他的夫人林瑞萱,因为选修了民俗学,都成了他的学生。娄子匡先生召集这些爱好民俗、爱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讨论复兴传统的茶饮文化。但是不能用“茶道”。茶道,人家以为是日本的,怎么办呢?想了想说用“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用“艺”很好。所以我们当时就用“茶艺”不用“茶道”。

为了推广冻顶茶,有一位李友然先生,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的巷子里开设一家名为“中国茶馆”的店铺,店里主要是贩卖冻顶茶,客人以日本观光客为多,它之所以叫“中国茶馆”,是因为店里摆设了三、四张桌子供人喝茶,是用小壶小杯泡饮,喝茶方式类似潮汕地区的工夫茶。那时候叫茶馆还不叫茶艺馆。

到了1978年,台湾的饮茶风气逐渐地拓展开来,不仅在台湾受到普遍的重视,韩国、西德等外国朋友也来联系。于是,一位从事皮件生意的钟溪岸先生认为开设茶馆的时机已经成熟,就在台北市林森北路创办了一家颇具规模的“中国工夫茶馆”,那时候还没有茶艺馆,聘请曾在锡安旅行社任职、现在天福茶学院茶文化学系担任系主任的蔡荣章先生担任经理。

“中国工夫茶馆”的开设成为一些年轻朋友关注的场所。这是台湾第一家类似现在讲的茶艺馆。

在茶艺的影响下,接着而来的是陶艺受到重视,进而提出了“壶艺”。台湾早期没有这种小壶,茶艺出来以后,开始有仿制宜兴壶。台湾早期做的壶,壶底印“中国宜兴”,或者是“荆溪惠孟臣”。后来莺歌镇开始大量制做小壶,在20世纪70年代末,“壶艺”就产生了,莺歌镇的陶瓷业转向茶具的研制,成为台湾的“陶都”,这可以说是茶艺文化发展影响的结果。

1978年,台北市和高雄市分别组织“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协会”。1980年,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陆羽茶艺事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于1980年12月1日发行《茶艺月刊》杂志,代表着“茶艺”已具雏形。

到了1982年9月23日,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团体“茶艺协会”经过“教育部”“警备总部”等会签、“内政部”批准正式立案成立。当时,担任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谢东闵先生亲自出席成立大会,并接受名誉理事长的头衔。这个在台湾创造的新名词“茶艺”,正式得到了官方的完全认定。无疑,“茶艺”是一个由民间提出、政府认定并宣布的新名词。

有了“茶艺”以后,展演茶艺的地方叫什么?现在我们讲得很顺口:茶艺馆,那时候没有“茶艺馆”这个词。有人说叫茶坊、茶庐、茶艺中心。

我们开始有展演茶艺的叫“茶艺馆”的地方是怎么来的?当时我办的《中华茶艺》、蔡荣章办的《茶艺月刊》代表茶艺协会,我编著的《台湾茶人采访录》《中华茶人采访录》有港澳卷、台湾卷,我写的《茶艺学》,蔡荣章写的《现代茶艺》等,这些刊物和书籍都出现在80年代左右,我们作为知识分子有一种骨气、使命感,就是为了推动茶艺发展。有句话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当时就有这种豪迈的思想。

文章来源:《中华少年》 网址: http://www.zhsnzzs.cn/qikandaodu/2020/0826/552.html



上一篇:芳心淡爽 厚重清明
下一篇: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中华少年投稿 | 中华少年编辑部| 中华少年版面费 | 中华少年论文发表 | 中华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