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建竹品校园 育竹质少年 ——马陆育才联合中学

来源:中华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承载着“竹刻文化”传统,六十多年历练出新,坚持“建竹品校园,育竹质少年”的愿景,构建全面育人的HOME同心圆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竹质少

上海市嘉定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承载着“竹刻文化”传统,六十多年历练出新,坚持“建竹品校园,育竹质少年”的愿景,构建全面育人的HOME同心圆课程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竹质少年”,让课程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起点。

马陆育才联合中学“创刻工坊”应邀参加了嘉定区第十四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季开幕式。在活动展示区,刀尖灵动,学生们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体现了竹刻、纸刻、木刻的新风采,家长和同学们纷纷驻足欣赏,了解课程开展情况,印有“创刻工坊”作品的明信片、书签被一抢而光。

联中校园竹韵满园——师生竹刻作品随处可见,竹园、竹亭别具特色,江南丝竹时常能在校园里听到,学生竹板社团非常热闹,竹竿舞人人都会……2016年成为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传习基地,竹文化渗透在软硬件方方面面。

文化传承,坚守初心

马陆育才联合中学以传统文化传承为目的,挖掘地域资源,立足嘉定竹刻艺术,将竹刻课程纳入基础型课程,开启非物质文化的创新传承之路。

十多年前,学校立足嘉定竹刻艺术,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技艺”为目标,将竹刻艺术与美术、劳技教学相融合,将竹刻课程纳入基础型课程,坚持潜心建设竹刻特色课程,从未间断。每一个走出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学生,都习得了这门技艺,进而将“专注执着,不轻易放弃”的工匠精神浸润在学生的品德修养之中。学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上海市“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并开展了纸刻和木刻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将民族文化传承坚持到底。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学校以“创新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创刻工坊”出炉了。学校对“创刻工坊”的定义是:秉承“让每一个人得到适切的发展”的办学宗旨,通过构建集教与学、创作与展示于一体的竹刻、纸刻、木刻工艺学习制作空间,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与现代信息技术精准结合,以创意设计、传统技艺实践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理念、自主探索的人。

个性凸显,固守恒心

硬件建设方面突出“整合、实用”——创新实验室有四个功能区:教学区、操作区、展示区、储物区。教学区和操作区能满足标准班级授课、学习、操作等日常学习使用;展示区陈列了师生的优秀作品,为学生提供了赏析的条件;储物区便于归纳工具、原材料。这是一个集创新设计、实践体验、互动实用于一体的教学场所,让创刻教学锦上添花。

实践操作方面突出因材施教——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采取合适的教授策略。如坚持让学生反复刻曲线,提高版画线条流畅度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与粗心挥手告别;为禀赋良好的学生设计有难度的纸刻作业,并将教学进程提前、加快;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品质培育方面突出培育坚毅的品质——每一件雕刻出来的成品,都是一次恪守静笃的修行。靠着一份坚持,把持一份恒心;培育细致的品质——“要学习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需精雕细琢。”刻到细枝末节处,眼到,手到,心到,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培育自信的品质:刀刀雕刻总关情,培植文化自信于学生心灵深 处。孩子的动手能力,还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比如算术题,你不会的时候,不是选择放在一边,而是静下心来,试试不同的方 法。”

这三位教师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创刻工坊的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也丰富了学校课程特色。

师资引领,恪守慧心

竹刻课程是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一张名片。2009年学校把竹刻课程发展为学校特色课程,树立了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俗技艺的高标准。如今,竹刻是六、七年级的基础课,八、九年级的社团课和艺术课,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竹刻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学校的竹刻专用教室里,身穿中装、脚着布鞋、戴着眼镜蓄着须的王新老师耐心地手把手教学生们调整握刻刀的姿势,这是每一个接触竹刻的人要动手学会的第一课。竹刻文化的韵味,在王新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得以散发;繁复的操作,在王新老师细致的演示下变得有章可循;竹刻技艺的美,在王新老师耐心的指导下,与市民的距离不再遥远。

近年来,在王新工作室的引领作用下,学校多途径提升特色课程的师资水平,让青年教师在特色教育上快速成长。余丽红老师本是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王新老师的工作室学习后,尝试改良传统剪纸工艺,开展了纸刻的创意教学。师生作品质朴纯真、雅俗共赏、创意无限、寓意深邃。她带领的纸语社团荣获第五届嘉定区教育系统十佳“教工明星团队”称号。

文章来源:《中华少年》 网址: http://www.zhsnzzs.cn/qikandaodu/2021/0217/965.html



上一篇:探析少年击剑运动员选材标准
下一篇:龙梓嘉珠宝界的佛系少年

中华少年投稿 | 中华少年编辑部| 中华少年版面费 | 中华少年论文发表 | 中华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