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华民族”的成词及定格(4)

来源:中华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此论扬弃民族的体质人类学标准,而取文化人类学标准,超越肤色、形貌血统、种族属性,从创造共同文化、形成类似心理这一关节点上阐明“中华民族”

此论扬弃民族的体质人类学标准,而取文化人类学标准,超越肤色、形貌血统、种族属性,从创造共同文化、形成类似心理这一关节点上阐明“中华民族”含义。杨度的“中华民族”说是符合学理的,从长时段看,也有益于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不过在排满革命的当年,此说不合时宜,起着维护清廷的作用。

杨度文章发表后,章太炎1907年7月5日在《民报》15 号发表《中华民国解》与之辩论,认为“华”“夏”“汉”含义相通,将“中华民族”解为汉族,并揭露满族对汉族的欺压,鼓动排满革命。

辛亥革命以后,满汉矛盾消解,孙中山等的民族主义重点,转为中国各民族谐和团结,以争取国际上的平等权利,倡言“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页。此即“五族共和”说。

1912年3月19日黄兴(1874—1916)、刘揆一(1878—1950)等发起组建“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②黄兴:《与刘揆一等发起组织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7-148页。,孙中山盛赞该会“提携五族共跻文明之域,使先贤大同世界之想象,实现于廿世纪,用意实属可钦”③《临时政府公报》第56号,1912年4月3日。。同年3月23日,黄兴、刘揆一、黎元洪、蔡元培等将该会改称“中华民族大同会”④黄兴:《与刘揆一等致各都督等电》,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页。,发起电文称:

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为急,无逾于此日……凡我同胞,何忍歧视?用特发起中华民族大同会。⑤黄兴:《与刘揆一等致各都督等电》,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编《黄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49页。

黄兴被举为总理,刘揆一为协理,有满族、蒙古族人士等参与发起。该会成立消息,在《民立报》《申报》等重要报刊登载,影响波及海内外。中华民族大同会是以“中华民族”之名建立的第一个社团组织。此后,多人著文阐发“中华民族”的内涵及外延。

1912年底,东、西蒙古王公会议决议:“数百年来,汉蒙久为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持民国。”⑥《西盟会议始末记》,转自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49页。此乃少数民族自认中华民族一员的显例。

李大钊(1889—1927)1917年2月19日在《申寅》日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主张对古老的中华民族“更生再造”,在中国诸族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新中华民族”。

孙中山1919年著《三民主义》,阐述新的民族主义:汉族“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孙氏晚年力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合编:《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8页。

总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含义逐步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对内强调民族平等,对外力争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现在普遍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中华民族”一词。

近现代,逐步走出封闭状态的国人,面对西东列强进逼的世界格局,民族国家观念觉醒,这种观念既受启迪于世界新思潮,又深植于中国诸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命运和近似文化心理,诚如梁启超所说:

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⑧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饮冰室合集》(6)《饮冰室专集》(11),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0页。

这也是从文化心理的认同上确定中华民族的。

四、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自古居于中原的华夏—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互动共存。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少数民族,东北有乌桓、鲜卑、高句丽、室韦、契丹、女真等,北方有匈奴、乌孙、突厥、回纥、蒙古等,西南有氐羌、吐谷浑、吐蕃、西南夷,南方有武陵蛮、僚、瑶、苗、黎等。经长期的民族融合、民族迁徙,形成中国境内今之诸族,合为中华民族。”①冯天瑜:《“中国”“中华民族”语义的历史生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文章来源:《中华少年》 网址: http://www.zhsnzzs.cn/qikandaodu/2020/1022/730.html



上一篇:从历史背景考察粟特人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
下一篇:七十二潭 访中华第一石川

中华少年投稿 | 中华少年编辑部| 中华少年版面费 | 中华少年论文发表 | 中华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