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胡婷婷:以“姜”之名,馈“山礼”(3)

来源:中华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截至目前,“山礼”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腌制白姜、姜茶、生姜足浴包等多个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年销售额八十余万元,带动二十多名村民就业

截至目前,“山礼”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腌制白姜、姜茶、生姜足浴包等多个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年销售额八十余万元,带动二十多名村民就业。前不久,胡婷婷传承“中华白姜”,助力乡村振兴的创业故事,还获得了《人民日报》的特别点赞,更是给了她极大的信心继续坚持梦想。

回家乡,更要回馈家乡。2008年,铜陵白姜加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又入选了“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之列。白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铜陵人,胡婷婷期许,以“山礼”为引,让铜陵白姜能成为像山西老陈醋、西湖龙井一样受大家喜爱的优质特产。

扫码观看她的创业经历

清明种植,白露出姜,立冬存入姜阁,如此循环往复,便是种姜人一年一岁的日常。90后姑娘胡婷婷却在这枯燥中,与铜陵白姜一起,蜕变出了新的生命力……本文主人公胡婷婷:铜陵山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法人回家,做古法种姜制姜传承人在皖南徽派小城铜陵,盛传八宝:“金银铜铁锡,生姜麻子蒜。”铜陵白姜便是这八宝之一。铜陵白姜因姜嫩皮白而得名,品质上乘,有“中华白姜”之美誉。中华白姜在铜陵,铜陵白姜则以佘家大院最为出名。佘家大院种植白姜距今约有一千年历史,许是因为姜田毗邻矿山,因此这里的白姜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仅营养更上一层楼,口感也更嫩更脆,曾在北宋、明、清三朝被列入朝廷“贡姜”。90后姑娘胡婷婷从小在佘家大院吃着白姜长大,她对白姜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密感情。清明种植,白露出姜,立冬存入姜阁,种姜的手艺是祖上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一同传下来的还有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2015年6月,从西华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胡婷婷回乡做了三年的展馆设计工作。在一次和家里的长辈聚餐时,她听闻家乡古法种植白姜的技艺正在没落,长辈们忧心着未来无人种姜,古法种姜、制姜的技艺恐要失传。当时,姜农们销售白姜的模式十分传统,刚刚从田里拔出的禾姜即刻被商贩买走。“这种方式无法提升佘家大院生姜的附加值,更无法让消费者深刻地认识到白姜的文化底蕴”。而且,因为附加值低,年轻人大都不愿从事这份祖传的手艺,真正在从事白姜种植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这也让白姜成了名副其实的夕阳产业。这种现状触动了胡婷婷内心最柔软的神经,一种莫名的使命感让她开始想为此做点事情。去年年初,正是姜田准备翻地播种的时候,胡婷婷正式辞职回家创业。父亲是敦厚老实的种姜人,对女儿的选择不置可否,只是默默地分出一片姜田交由女儿来翻。做女儿的怎么不知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这是想让她知难而退。翻姜田的锄头要比一般的锄头更长更重,女孩子一般都是抡不起来的,胡婷婷从小就没怎么干过农活,加上使锄头的姿势也不准确,没干一会儿,手掌就磨出了水泡,根本没办法再握锄头。虽然很累很疼,但胡婷婷从没想过放弃,她是那种决心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坚持到底的人。秉承一颗回乡创业的初心,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走过一条怎样艰难泥泞的路。见胡婷婷没有知难而返,大受触动的爱人程陵也由怀疑到全力支持,干脆辞了职回到这块灵秀之地跟着媳妇一起干。小夫妻俩深知,传承古法种姜技艺,并不是简单地从父辈手中接过锄头,还要为家乡特产赋予文化和品牌的强大内动力。山水无言,并非无声,山中四季不同,山水各异,但一土一物均是大山的无私馈赠,于是他们的“山礼”工作室便应运而生,意为将“佘家大院白姜”这大山的稀缺馈赠像礼物一般呈现给消费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土特产迸发出新感觉,提高铜陵白姜的附加值,能够让姜农继续坚持种植,培育出好的铜陵白姜;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来学习白姜种植技术,让铜陵白姜文化被更多的人知晓。深耕,千锤百炼方是新“姜”人“山礼”的品牌文化是“源于自然,忠于手工”。种姜是“看天做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顺应四时,这是姜农们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胡婷婷明白,“山礼”的文化不能脱离了白姜古法种植技艺这个根本,她跟在父亲身后从零开始学习,把培植白姜的耐心融入每一个环节,用心养护土壤,细心呵护姜苗,化肥、农药、除草剂从未取代自然的农家肥。看到白姜亭亭的秸秆、长长的叶子长成田野间一道如画的风景,胡婷婷的眼里闪出不曾有过的晶亮。转眼春去秋来,桂子花开,姜农起姜忙。种姜告一段落,制姜便提上日程。与种姜一样,制姜也是秉承古法,这乡村田野里的制姜高手们,用手工制造的温度,将对客人的责任心和对本心的坚守,注入一罐罐精致的腌姜中。刚拔出来的生姜形状各异,有的像佛手有的如嫩笋,不变的是鲜嫩,仿佛咬上一口汁水都能溢出来。姜刚出土时要经过一次“洗礼”,在胡婷婷家后的池塘边,每一颗姜都会被制姜人的手悉心淘洗。刮姜也是个很有趣的过程,手工总是慢些,一个熟手一天也只能处理100斤的生姜,但看着盆里浮满红色姜衣的水,也颇有成就感。不过,虽然是手工制作,不比机器的高效率,但制姜人心里都铆着一股劲,暗暗地赶着时间。之所以赶时间,一是因为有许多人提前一年预订,二是由于生姜“娇气”,最鲜嫩的时候只有这一个月时间。刮好洗净的生姜用盐腌制,再进行晾晒。腌制是为了去辣去腥,晒则是为了口感少些辛辣多些柔和。经过多次晾晒,最后才是伴着糖醋进行装瓶。至此,一颗姜种才算完成了它成为一罐糖冰姜的使命。清晨大树下坐着几位老人,几杯茶、一罐姜,闲叙家常,这是佘家大院的常见景象。但这并不表示进入了农闲时节,立冬至小雪前,胡婷婷便跟着父亲一起,选择晴好天气从姜田里拔出姜种,去姜芦,就土晒干水分,做好存入姜阁的准备工作。存入姜阁催种发芽乃是传承祖辈特殊的种植技艺,存入姜阁的姜种必须是经过处理的,这一点“山礼”也从未偷懒懈怠。“山礼”产品展示白姜出阁姜阁地势高,避风向阳,墙内外均敷泥封实,以防冷风侵入。姜阁的整体结构就像一个九宫格,中间的口子是留出来供人和姜种上下的天井,四周八个格子是用来存姜的空间。每家在姜阁里存放的姜种四周由荷叶包裹,每层姜种隔有一层芭茅草。这样既能区分各家姜种的位置,又能起到隔火保温的作用。到了存姜阁的日子,通常从前一天晚上开始就有人来排队了,姜把式(姜阁主人)将各家的姜种登记称重完以后,再一户一户安排上姜阁。胡婷婷说,一座姜阁能存将近斤的姜种,今年村子里四处姜阁三处投入了使用,由此也可见种姜之人明显在减少。待姜种码至阁顶,底层便开始生火保温。姜把式会先燃起木柴,待烧成无烟炭火状,方才放入阁内,再撒上草木灰,用薪火保温。姜把式每天早晚都要进入阁内,或测温,或观火,或加炭。为了保证姜种安然越冬,烧姜阁的室内温度必须严格控制在10℃~15℃,“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姜种的水分流失太大,它们会在室内发芽;如果温度过低,则会令其生霉长毛、腐烂变质。”胡婷婷说。烧姜阁里的火从燃起之日,直到出阁之日才能熄灭,作为姜把式,守护姜阁的时间长达五个月。他们可以去做更赚钱的事,但还是担下了5个月的重任。因而村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当年姜阁所有的姜种就算全部烧坏掉,也不能责怪姜把式。待到清明出阁,又是佘家大院一年忙碌的开始,呈现出一派“农事催人忙”的热闹景象。姜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年的白姜收成。今年清明时节,“山礼”的姜下了姜阁,胡婷婷和父亲心里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姜种特别好,芽多且壮,个个都像饱满的玉米粒。这些便是“山礼”白姜的前身。如今,每一个环节胡婷婷都能做得有模有样,再往后就是慢慢积累经验。白姜要经过淬炼、洗礼,方才绽放它的爽脆可口,胡婷婷又何尝不是经历了独属于她的那一份淬炼、洗礼,才真正成为一名新“姜”人。今日的她早已深深领悟,除了地理优势外,遵循古法种植,才成就了“山礼”。这片土地是“山礼”的舞台,而劳动正是最美的舞蹈。唤醒,用“山礼”激活铜陵白姜生命力“山礼”目前的工厂面积在200平方米左右,是在胡婷婷家老宅的基础上进行的改建,背靠青山,面朝溪水,四周树木竹林环绕,处处透着文艺气息。她家的白姜种植面积目前在4亩左右,每年产量大概是1万斤。今年跟姜农合作,“山礼”又另外收购了1万斤姜品作为原材料,预计明年生产规模将再扩大一倍。除了坚持古法种姜和制姜,在产品包装上,“山礼”也一直在死磕。为了设计出更有食欲、更有工艺美的包装,他们一遍遍自我否定后再重新来过,前后共推倒七十多种设计方案,最后才选定四款主打包装。白色宣纸包裹瓶身,搭配不同色系的标签,再加上或红白纸盒,或土布竹盒,别具一格的包装显出了更高层次的对生活情趣的追求,精美不失典雅,档次与心意并具。“姜山如画”“姜心独具”“姜遇佳人”……“山礼”礼盒中的手书“小墨宝”,更是不少铁粉心心念念的随机小彩蛋。与父辈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不同,“山礼”更加注重互联网渠道的运营和推广。“记得当时我们的第一篇公众号发出之后,很多人帮我们转发传播,最后阅读量超过五千次,这是一个出乎我们意料的数字。而且评论区还有很多的留言,所有人都很支持我们,对我们说了很多鼓励的话,希望我们能够坚持走下去,把铜陵的白姜文化传播出去,这让我们深受鼓舞,非常有成就感。”虽然创业初期有诸多不易,但凭借产品设计、线上运营的独特优势,“山礼”很快成为铜陵白姜行业里的一匹“黑马”。截至目前,“山礼”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推出了腌制白姜、姜茶、生姜足浴包等多个产品,实现线上、线下年销售额八十余万元,带动二十多名村民就业。前不久,胡婷婷传承“中华白姜”,助力乡村振兴的创业故事,还获得了《人民日报》的特别点赞,更是给了她极大的信心继续坚持梦想。回家乡,更要回馈家乡。2008年,铜陵白姜加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又入选了“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之列。白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铜陵人,胡婷婷期许,以“山礼”为引,让铜陵白姜能成为像山西老陈醋、西湖龙井一样受大家喜爱的优质特产。

文章来源:《中华少年》 网址: http://www.zhsnzzs.cn/qikandaodu/2020/0826/550.html



上一篇:庚子春抗疫有感
下一篇:芳心淡爽 厚重清明

中华少年投稿 | 中华少年编辑部| 中华少年版面费 | 中华少年论文发表 | 中华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华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